什麼是河南?
原標題:什麼是河南?
★從歷史角度看,河南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都算起,河南作為中國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之一,引領中華風氣之先超過3000年。
★從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算起,河南的衰落時期高達800年。這種衰落幾乎是斷崖式的,即從北宋時期的繁華巔峰直接跌落谷底。中國再沒有一個省份像河南這樣,跌落得如此突然、如此深重、如此漫長,以至於人們對它的負面印象根深蒂固,即便近年來河南經濟已逐步振興,許多人的腦海中依然抹不去其貧窮與落後的標簽。
★今日學者們不完全統計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,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;300個大姓中,源於河南的有171個。正是繁榮時期、衰落時期持續不斷的傳播,才有瞭今日中國的人口、文化格局。造山、造水、造中華,這就是河南!
來源:星球研究所(ID:xingqiuyanjiusuo)
想要解答 什麼是河南 是異常困難的
人們會說豪爽山東、天府四川
卻很難用一個詞來準確描述河南
因為它並非一個特質鮮明的省份
就如同它所處的位置
不南不北、不偏不倚
相當 中庸
(河南地理位置示意圖,地圖源自@國傢測繪地理信息局,星球研究所標註)
▼
不過從歷史角度看
河南卻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
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都算起
河南作為中國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之一
引領中華風氣之先超過
3000年
而從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算起
河南的衰落時期也高達
800年
這種衰落幾乎是斷崖式的
即從北宋時期的繁華巔峰直接跌落谷底
從此成為中國內地最為動蕩、最為保守的地區之一
反差之大,令人唏噓
正所謂
(語出自北宋司馬光《過故洛陽城》,因感慨漢魏洛陽城的凋敝而作)
▼
若問古今興廢事,請君隻看洛陽城
中國再沒有一個省份像河南這樣
跌落得如此突然、如此深重、如此漫長
以至於人們對它的負面印象根深蒂固
即便近年來河南經濟已經逐步振興
許多人的腦海中依然抹不去其貧窮與落後的標簽
(河南在2016年各省區市GDP總量排名中位列第5,增速達到8.1%,雖然人均GDP有待提升,但整體成績單可謂優異;圖表源自@21世紀經濟報道)
▼
長時間的衰落加之巨大的人口基數
河南成瞭 地域黑 們最熱衷的調侃對象
人們以偏概全、人雲亦雲
真實的河南反而變得面目不清
最為顯著的一點便是
許多人以為河南隻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
殊不知它同時也是一個山地大省
其山地丘陵合計占全省面積的
44%以上
可謂一半山地、一半平原
(河南地形圖,山地丘陵與平原的分界線並不嚴格,山地丘陵區域也存在許多小塊平原,謹供參考;星球研究所制作,底圖源自@MapsForFree)
▼
這一地理特征正是理解 什麼是河南 的關鍵
因為上帝之手在中原大地上一次次造山、造水
不但塑造瞭極佳的山川景觀
更是接連創造瞭一段段歷史奇跡
河南逐步被推向輝煌的頂點
甚至直接奠定瞭華夏文明的根基
Ⅰ
第一段奇跡當屬河南的
太行山時代
1億年以前
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西北俯沖
(板塊運動產生的造山事件,往往伴隨火山噴發;太行山也是中國地震、火山的重要分佈區域之一;關於各個山脈形成的時間,不同的研究分歧較大,本文不作詳細討論)
▼
歐亞板塊內部引發巨烈活動
遠古大陸的一側開始隆升
另一側則開始沉降
(沉降部分即今日之華北平原,隆升部分則為山西高原;地質學傢將這種類型的山稱為斷塊山,隆升的山體一側非常陡峭,另一側則相對平緩)
▼
時間到瞭距今260萬年前
相對高差達1000米-2000米的太行山全面隆起
它沿著河南西北省界呈弧狀分佈
山地面積1.5萬平方公裡
與北京市的面積相當
(豫西北地形圖;星球研究所制作,底圖源自@MapsForFree)
▼
這樣的造山過程
使得太行山面向河南的一側
出現瞭一系列極為陡峭的丹崖絕壁
(位於輝縣的天界山,紅巖絕壁浮在雲端、有如仙山,山體之上的緩坡讓植物得以附著其上,形成兩道綠色腰帶;圖片源自@天界山景區)
▼
位於林州的太行山大峽谷氣勢尤為恢宏
其南北全長50公裡
相對高差接近1000米
山勢偉岸、壁立萬仞
(請將手機橫屏觀看,林州太行大峽谷,拍攝於石板巖鎮馬鞍垴村;攝影師@付有良)
▼
在山中生活的人們隻得劈山開路
(請將手機橫屏觀看,郭亮洞掛壁公路,攝影師@付有良)
▼
道路或直掛絕壁
(請將手機橫屏觀看,郭亮洞掛壁公路,攝影師@董建軍)
▼
或盤旋山谷、艱難上下
(林州市石板巖鎮大垴村附近的公路,攝影師@付有良)
▼
高大的山體攔截瞭充滿水汽的東部季風
沿著山脈迎風坡形成瞭一條多雨帶
最多之處年降雨量接近1000毫米
與長江流域許多地方等同
再加上山地中遍佈石灰巖含水層
使得河南境內的太行山
成瞭華北水景最出眾的山脈
高差達數百米的瀑佈沿著巖壁飄然而下
如同銀練
(焦作雲臺山的雲臺天瀑,落差314米,高度差可以下方人群為參照物)
▼
峽谷中積水成湖
或湛藍如寶石
(焦作峰林峽翡翠湖)
▼
或蜿蜒如青龍
(請將手機橫屏觀看,林州大峽谷太行平湖,攝影師@付有良)
▼
當流水沖出山谷
坡度變緩,河道變寬
河水攜帶著泥沙肆意橫流
形成一個如同折扇的廣闊臺地
名為沖積扇
這裡土質肥沃、水源充足
尤其沖積扇的扇緣
既可得水源之利,又可避免洪水之患
(沖積扇示意圖,星球研究所標註)
▼
古人逐水而居
在沖積扇的扇緣建立起許多古村落
(事實上華北平原上的許多城市,如北京、保定、石傢莊、邯鄲等,都位於沖積扇邊緣或者與沖積平原的交接處;請將手機橫屏觀看,太行山腳下林州臨淇鎮龍泉溝的村落與麥田;攝影師@付有良)
▼
公元前1300年左右
商王盤庚亦將都城遷至太行山麓的
漳河、洹(音hu n)河沖積扇扇緣
史稱盤庚遷殷
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期穩定的都城
安陽
出現瞭
(安陽古稱北蒙、殷邑;下圖為殷墟王陵遺址衛星影像,圖片源自@Google)
▼
太行山為殷人提供瞭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
可以捕獵、采食、制衣、建屋、築廟
強烈的造山運動還讓原本深埋地下的礦藏易於開采
甚至直接裸露於地表
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銅礦
殷人因此得以大規模冶鑄青銅器
包括禮器、樂器、武器、酒器等等
應用之廣,技藝之精
令人嘆為觀止
(後母戊鼎,1939年出土於安陽,現藏中國國傢博物館,為國傢一級文物。鑄造此鼎,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公斤,技術相當復雜,是目前已知最重的青銅文物;圖片源自@中國國傢博物館)
▼
殷人在安陽經營長達254年
其間建設有氣勢恢宏的宮殿區
慘絕人寰的祭祀坑
以及無以倫比的婦好墓靜電排油煙機
他們將所知的天文地理、征伐田獵、農牧祭祀等等
通通記載於甲骨或青銅器之上
創造瞭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系統
▼
殷商之後
安陽地區以鄴城為中心
先後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六國的都城
是為七朝古都
這便是河南的太行山時代
Ⅱ
太行山之後河南將迎來更為輝煌的
秦嶺時代
1.5億年前中國北方的華北陸塊
與南方的揚子陸塊開始互相逼近
位於兩者之間的秦嶺地區倍受擠壓
大地如同褶皺一般向上隆升
(秦嶺山脈的形成簡化示意圖,這種類型的山在地質學上被稱為褶皺山,地層表現為壯觀的層理彎曲)
▼
70萬年前
橫跨甘肅、陜西、河南三省
長達1600公裡的秦嶺最終形成
東端直接伸入河南西部
誕生瞭嵩山、崤山、熊耳山、伏牛山等一系列山脈
是河南面積最大、山地最密集的區域
(豫西地形圖,星球研究所制作,底圖源自@MapsForFree)
▼
這些山脈特點各異,精彩紛呈
中嶽嵩山最高峰海拔隻有1512米
卻在平地之上拔地而起
顯得高大突兀
(請將手機橫屏觀看,嵩山少室山;這兩張作品不但展現瞭少室山的全景,還在水中呈現出難得的倒影;第1張拍攝於嵩山東側,第2張拍攝於嵩山南側;攝影師@劉客白/Pconline)
▼
與太行山不同的是
嵩山缺少石灰巖含水層
造成地表流泉明顯減少
但僅有的少數瀑佈卻依然不減風采
(嵩山盧崖瀑佈,攝影師@劉客白/Pconline)
▼
伏牛山為豫西最大的一條山脈
其規模巨大,山勢高峻雄偉
1500米以上的山峰廣泛分佈
作為褶皺山系的伏牛山
沒有太行山那樣巨大的斷塊山體及絕壁懸崖
卻也呈現出另一種險峻
主峰之一的老君山海拔在2200米左右
山脊呈鋸齒狀
尖峭的山峰突出其上,十分獨特
(請將手機橫屏觀看,攝影師@王煜文)
▼
伏牛山群山連綿、水汽充足
山間往往植被濃密、雲蒸霧繞
(伏牛山老界嶺,攝影師@韓自豪)
▼
從這些山地中發源的河流
形成瞭密集靜電油煙處理機的水網
據《水經註》記載
古代豫西地區大小河流多達170條
眾多的河流匯聚在一起
所形成的沖積區域遠比沖積扇更大、更深厚
我們將其稱為
沖積平原
(沖積平原形成示意圖,星球研究所標註)
▼
沖積平原地域廣闊
更加適宜人類發展
百水匯流的洛陽盆地便屬於此例
(第1張為洛陽市宜陽縣麥田,第2張為宜陽縣三鄉鎮煙苗移栽,攝影師@田義偉)
▼
再加上它群山圍合,可以禦敵於外
水系縱橫,可以通達四方
古人對此總結道
▼
四面環山、六水並流、八關都邑、十省通衢
(洛陽周邊地形圖,星球研究所制作,底圖源自@MapsForFree)
▼
自夏朝肇始
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建都於洛陽
是為十三朝古都
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政權最多的都城
唐代時武則天著力營建神都
洛陽的發展步入巔峰
其時廣建宮殿,氣象萬千
(武則天時期營建的萬象神宮,亦稱明堂;塔名通天浮屠,亦稱天堂;無論名稱還是建築本身,都極富美感,這正是古洛陽城的獨特之處;攝影師@王煜文)
▼
開鑿大佛,萬人頂禮
(龍門石窟中按照武則天形象塑造的盧舍那大佛,攝影師@鄧國暉)
▼
在人們心理上的影響更為深刻
時人向往洛陽
出現瞭許多以洛陽命名的地方
今日江西、福建、重慶、廣東、湖北、湖南、臺灣
仍可以見到洛陽村、洛陽鎮等等名稱
就連日本京都也以 洛陽 為別稱
這便是河南的秦嶺時代
Ⅲ
與秦嶺時代同時
河南的第3條山脈也登場瞭
其影響廣度、深度不及前兩個山脈
但卻是未來更為波瀾壯闊的一幕出現的必要條件
我們將其稱為
大別山次時代
大別山的形成同樣源於
華北陸塊和揚子陸地的擠壓
地質學上統稱為秦嶺-大別山造山帶
(豫南大別山及南陽盆地地形圖,桐柏山為廣義大別山的一部分;星球研究所制作,底圖源自@MapsForFree)
▼
大別山脈巖石古老
加之區內巖漿活動頻繁
造成該山系常見怪石突兀
最獨特的當屬嵖岈山
其巨石渾圓
或犬牙交錯
(嵖岈山,屬於桐柏山脈,攝影師@高山流水視野/Pconline)
▼
或赫然獨立
(嵖岈山,攝影師@高山流水視野/Pconline)
▼
總體而言
大別山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地帶
冷暖氣團在此交替頻繁
中國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便發源於該區域
山中常年雲遮霧繞,陰雨不斷
(請將手機橫屏觀看,信陽商城縣黃柏山;攝影師@韓自豪)
▼
植被茂密、鬱鬱蔥蔥
(信陽南灣湖附近的山地丘陵、茶園;大別山的氣候條件適宜茶葉生長,出產著名的信陽毛尖,攝影師@焦瀟翔)
▼
水如鏡面、山若潑墨
(信陽靈山,湖泊名為元璋湖,攝影師@王力堯)
▼
大別山與秦嶺山系的伏牛山合圍
形成瞭著名的南陽盆地
盆地北側伏牛山與桐柏山之間突然中斷
構成盆地的東北角缺口
成為中國南北溝通的交通要道
楚文化發源地之一的南陽便誕生於此
它亦是楚國早期的都城所在地
西漢時則成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
(請將手機橫屏觀看,今日南陽城區;南陽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點:它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,還擁有中國境內面積最大、數量最多、種類最全的恐龍蛋化石群,數量高達10萬-40萬枚,世所罕見;攝影師@韓自豪)
▼
Ⅳ
三個山嶽時代之後
真正的高潮即將到來
即
大平原時代
這次出場的主角不再是山嶽
而是一條大河
位於河南三門峽的群山之西
一個大型古湖不斷吸納上遊來水
15萬年前
愈來愈大的古湖終於切開山體
噴薄而下,直至大海
現代黃河形成瞭
(第1張為河南黃河三峽之龍鳳峽,第2張為八裡峽,即為古湖切穿山體後形成的河道;具體切穿時間仍有爭議;圖片源自@黃河三峽景區官網)
▼
它所面對的是一個極為廣闊的舞臺
西北太行山、西部秦嶺餘脈、南部大別山
三座大山如同一個懷抱
懷抱之中黃河可以肆意奔流
北奪海河、南侵淮河
每年攜帶的泥沙多達數億噸到十多億噸
數萬年之後
一個大型的沖積平原誕生瞭
華北平原
(華北平原的河南部分,星球研究所制作,底圖源自@MapsForFree)
▼
華北平原共計30萬平方公裡
橫跨京、津、冀、魯、豫、皖、蘇7省市
謂之沃野千裡,毫無半點誇張
河南部分更是最為膏腴之地
平原之上水系縱橫
除瞭天然河道
古人還大量開鑿運河
其中汴河起源於戰國時期開鑿的鴻溝
可以連接黃河與淮河水系
它發達的漕運在唐代就有瞭非常高的評價
(出自唐代李敬芳《汴河直進船》)
▼
東南四十三州地,取盡脂膏是此河
到瞭北宋
東京汴梁(開封)憑借平原與水系
一躍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
也是華北平原南部歷史上最後一個超級大都市
(《清明上河圖》中的開封城,圖片源自@故宮博物院)
▼
然而大平原時代的最大成就
已經不是一城一地之發展
而是以開封為中心的河南引領宋代達到瞭
人類物質、文化生活的前所未有的高度
歷史學傢黃仁宇說
(語出自《中國大歷史》)
▼
公元960年宋代興起,中國好像進入瞭現代,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。貨幣之流通,較前普及。火藥之發明,火焰器之使用,航海用之指南針,天文時鐘,鼓風爐,水力紡織機,船隻使用不漏水艙壁等,都於宋代出現
①
它更接近於商業文明,而非農業文明
從真宗朝開始
來自工商稅與征榷的收入超過瞭農業稅
北宋熙寧年間農業稅的比重甚至降至30%
相比之下明清兩代的田賦收入占比都高達70%
②
人們離開農村,走向城市生活
據經濟史傢趙岡的《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》
北宋的城市人口占比高達20%
同樣作為對比
清代中葉的城市化率僅有7%
③
國民更加富裕
據香港科技大學劉光臨教授的估算
宋代人均國民收入為7.5兩白銀
相比之下
600年後的康乾盛世人均僅6.45兩
這便是河南的大平原時代
Ⅴ
山地、水系、大平原
和它們所帶來的
太行山時代、秦嶺時代、大別山次時代
以及最輝煌的大平原時代
一個完整、清晰的河南形成瞭
(華北平原的河南部分,星球研究所制作,底圖源自@MapsForFree)
▼
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
繁榮時期河南不斷向外輻射文明
在衰落時期河南也依然深刻影響著中國
每一次戰亂、災難
當人們四散逃離中原
客觀上也是一次文明的傳播擴散
以南宋初期的臨安為廚房油煙處理例
其居民達26萬戶
上至將相臣僚,下至底層
河南遷入者占瞭多數
商店、藥鋪、寺廟都由開封人開設或建造
直到明代還有人感嘆杭州人的開封口音
江蘇、福建、江西等諸多省份也都有類似現象
(明代郎瑛《七修類稿》卷二六)
▼
(杭州)城中語言好於他處,蓋初皆汴人,扈宋南渡,遂傢焉,故至今與汴音頗相似
今日學者們不完全統計的4820 個漢族姓氏中
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 個
300 個大姓中源於河南的有171 個
正是繁榮時期、衰落時期持續不斷的傳播
才有瞭今日中國的人口、文化格局
造山、造水、造中華
這就是河南
(中國3D地形圖局部,攝影師@Anton Balazh/123RF)
▼
8BF7E025AD0EA426
留言列表